当前位置: 首页 / 走进九寨沟 / 文化旅游 / 民俗文化

民间工艺

发布时间:2015-03-02
字体:
访问量:
分享到:

  九寨沟县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、风格独特。民间绘画、雕塑、建筑和民间手工艺等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。书写、剪贴、剪纸、刺绣、铸锻、编织等都很有名。民间绘画主要有唐卡、壁画、图案等。其主要特点为色彩对比强烈、构图丰满和富有个性。雕塑以木、泥为主。建筑中,民房多为二楼一底,土木结构。寺庙多采用硬山重檐式,内部布局复杂。楼阁重叠,雕粱画栋。其雕刻图案均匀对称、线条明快、节奏健劲。

  每逢节日和其它喜庆的日子,家家户户要邀请名家题诗、做对、绘画,贴于房内;妇女剪出吉祥如意的喜字和雀鸟、花卉贴于窗上,绣出有花鸟虫鱼和山水的床单、被面、枕巾、窗帘等,把寝室布置一新。中老年还扎出各式彩灯,挂在门前。正月十五还扎牛迎春。有情男女互赠礼品时,女方便将亲手刺绣的“钱包”、“手巾”、“鞋垫”相送,以显示技艺的精巧。铁器方面有自己打的锄、耙、刀、斧等农具和生活用品。其中对吊刀的制作技术熟练,做工精致,也是藏族青年男女最喜爱的装饰品之一。回族打的吊刀成了精巧的手工艺品。

绘  画

  唐卡。唐卡属宗教绘画艺术中的一种,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。上塘藏区有笔绘、刺绣、织锦、缂丝和贴花几种类型的唐卡。其中,在布上笔绘的唐卡最为普遍。各类唐卡制作大致如下:  

  笔绘唐卡,是在画布和墙壁上用水粉颜料、用毛笔绘成的画。

  刺绣唐卡,是在布上用各色彩线绣成的画。

  织锦唐卡,是以缎纹为经,用数色云丝为纬,间错提花织成的画。

  缂丝唐卡,是采用“通经断纬”的方法,用各色纬线于图案需要处与经线交织的画。

  贴花唐卡,是用各色彩缎裁剪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在织物上的画。

  壁画。解放前,壁画主要绘于寺庙、经堂的墙壁上。

  壁画容量大,多以重大佛事活动、佛教经典故事、诸位神像和与宗教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内容。

  壁画采用工笔重彩手法绘制,与唐卡的画法有许多相同之处。

  解放后,壁画也广泛用于装饰和宣传中。

雕  塑

  雕塑在解放前主要为泥塑、铜塑、油塑和木雕等。内容的反映主要表现在宗教和建筑装饰两个方面。如佛像的塑造,经堂、佛殿、民宅的柱梁装饰。

  雕塑制作中,艺人们根据传统的形式及宗教的规范,融进自己的生活积累、靠实践经验和扎实的基本功来完成。

  解放后,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有石膏模塑,玻璃钢铸塑和根雕等新内容。

建  筑

  汉族。建国前南坪城乡均为土木结构的榻板房。一般为横三间或横五间的建筑形式,城里只有几家四合院、三合通,更多的是单独一间或两间平房。农村还没有四合院,农村小院多用土筑围墙,城乡居民都习惯以中屋作堂屋,供奉祖先或接待客人之用,厨房多无灶,习惯用铁三脚为灶,便于做饭取暖,一举两得。建房形式不尽相同,主要为一楼一底的楼房,土墙木架结构。以直径30~40cm的原木为架构,以土筑墙,厅房正面以木为墙,拓片儿盖顶;底层左右住人,中间为厅房;上层堆放粮食、麦草等。

  唐房灌车,把低水渠的水车到高5米的水渠中,灌溉高台稻田。

  水磨房,每幢有石磨两轮,米碾一轮,是当时磨面碾米的工具。

  

  寺庙多为重檐式和重檐硬山式造型。为突出建筑主体,正前方均筑有多级台阶。神殿门前的门厅,设置三至八个大柱提高空间高度。其中草登寺庙构造特别。它除以上特点外,建筑还采用木框困结构支撑顶盖,外部再砌石墙围裹。维修时,内部与外部可单独进行。

  

手工艺

  雕刻。雕刻分石刻和金属錾刻两种。石刻多用于宗教方面。金属錾刻除用于宗教方面外,更多是用于日常生活用品和装饰方面。

  石刻。其方法是将平整的石板和石块修整成所需要的形状和大小,在平面上描绘所要雕刻的内容和图案,然后进行雕刻。

  金属錾刻。先将金属(金、银、铜、铁等)热加工处理成片状,描上规定的图案,在铁钻上或木墩卜沿描的线条用锤子敲打錾子錾出线条、圆点等(深度约金属片的三分之一),构成完整的图案,将不要的边角以及图案中不要的部分錾去。

  有的图案还需敲打成凹凸状,就垫在木墩上进行敲打、冲击,最后进行铆和焊接并进行抛光。

  金属錾刻艺术运用十分广泛。如妇女的银腰带、耳环、头饰、戒子及背小孩的背带扣,男子佩带的腰刀、吊刀、针钱包,生活中用的碗、奶茶桶和火盆等处处可见。图案精美,造型古朴。

  刺绣。刺绣是一种独具风格的民间工艺。刺绣主要用于妇女头帕的装饰,妇女的头帕用四尺左右长的青布做成,在两端宽幅的二分之一处作装饰,一头饰金丝缎,另一头才是刺绣的花纹图案。

  编织。常见的编织物有腰带、鞋垫等等。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
相关信息